为期13天的军训正式告一段落,当青春与迷彩邂逅,安定学子们的盎然神采驻扎在了十月的秋风之中。步履铿锵的飒爽身姿标记着我们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,声震云天的口号展现着我们不惧艰险的决心。
一、意气风发:学子扬军魂
凉风习习,我们的军训和秋天撞了个满怀。秋意绵延,在一声声口令中,在一次次的踏步中,我们好像成为了另一个世界里不一样的自己。在那个世界,我们身着迷彩,头戴军帽,我们踏着整齐统一的步伐,我们喊着高昂嘹亮的口号;在那个平行世界里的你我,有着更坚定的脸庞,有着更成熟的模样。通过军训与平行世界里的自己相遇,向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学习,了解她,熟识她,成为她。长达20分钟的军姿、一声声沉重的脚步,我们咬紧牙关,我们坚定不移,谢书记的关心与问候、辅导员的关照与支持、学长学姐的记录与陪伴,都是我们面对军训挑战时的不竭动力。我们将不负学院的支持与期待,坚决完成训练任务,让这场军训完美落幕!
——20231711 孙旻
有古语言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在为期13日的军训中,我真正在实践中亲身体味到了这句话背后的力量——训少年之体魄,强中华之脊梁。朝霞似火,站军姿成为我们每日训练的开端;正午骄阳,我们踩着烈日齐踏正步;残阳溶金,我们呐喊“杀”字,热血满腔:明月皎皎,我们在星辉下,高唱军歌。这期间,有汗水,有欢笑,有同学间的互助友爱,有校、院领导的细心照顾,有来自教官训练时的严肃批评,也有他在休息时的温暖开朗。军训,本就是每一个人的朝圣,在苦与乐中勾勒出我们青春的模样。
——20231711 胡逸雯
“飒爽英姿五尺枪,曙光初照演兵场。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。”站在训练场地上,望着同志们坚定的身影,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这首诗。军训的苦是必然的,累是不可避免的,但这也是我们青春的见证,一个磨练意志的宝贵机会。一周的军训不仅有辛苦的训练,还有深刻于脑海的暖心时刻。训练时谢书记的暖心慰问,验收时首长、营长们的讲评与鼓励,明月高挂时风雨无阻陪伴我们的辅导员,还有时刻准备着提供帮助的学院志愿者们。他们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,是温暖的避风港,是休憩的充电站。月朗星稀,微风阵阵,军歌声声:“寒风飘飘落叶,军营是一朵绿花。”月光如水,风过林梢,彼时我们正年少!
——20231711 叶心惠
二、劳以养德:勤以修身正
劳以养德,勤以修身;出门看队伍,进门看内务。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?除站军姿、队列基本步伐外,整理内务也是军训的必修课之一。在军训训练场上我们可以磨练意志、挑战极限;在寝室整理中我们可以增进关系、彰显态度。看似简简单单的内务整理,实际上蕴含了大道理大学问。被褥的叠放、物品摆设的标准……其中叠军被让我记忆深刻:铺平压实、均匀等分、边角叠齐、褶皱拂平,一捏一折、一捋一叠,复杂的动作慢慢变得娴熟,看着叠成“豆腐块”的被子,我心中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。通过这次的内务整理活动,我锻炼了自己的耐心与动手能力,也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!
——20231711 罗颖超
韩非曾言:“悬衡而知平,设规而知圆。”在军训中,不仅静与动有其标准,内务同样要以统一的标准整理,方能彰显整齐之美,严谨之风,军人之气概。濛濛秋雨悄然而至,尽管秋意微凉,秋风萧瑟,仍抵挡不住寝室里“除旧迎新辞旧岁”的热火朝天。应教官教授的内务整理标准,在寝室长的监督下,我们完成了内务整理工作。床单无一丝褶皱,被子四四方方摆在中央;桌面一切杂物被收拾整齐,分门别类地放好;地面的灰尘无所遁形,统统被扫进了垃圾桶。由上而下整理完毕后,所有物品按要求摆放,整间寝室焕然一新。在此刻,规则与要求不是约束,而是向往整齐之美、严谨之风、军人之气概的度量衡。
——20231711 许宁
整理宿舍,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,更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。“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”在宿舍里,我们通常都忙着各自的事情,尽管有日常值日表,却并不是真的在用心清理我们的小家。在整理内务过程中,我们都一反常态地仔细清理角落,将物品摆放整齐,全身心投入其中。要说我们做的比平时多了多少,其实没有,但结果却是云泥之别。用心之后的结果,是一尘不染的地板,是摆放整齐的桌面,是温暖阳光的氛围。整理是一门人生哲学,这是一个去繁留简的过程,是一个内心减负的过程,它让我们的生活,风清月朗。
——20231711 余晨好
三、精神传承:观红色电影
10月15日晚上,大家齐聚长兴广场共同观看以“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”支月英老师的故事为原型的电影《一生只为一事来》。我看见一位与我年龄相当的19岁女孩儿,抛弃过往的舒适和未来的光明,固执地走上通往深山的“路”。看到她历经冷漠和排斥后暗淡的面容,看着她离去后又不舍初心地猛然回首......她用38年的时间,教育、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深山。就是因为心中有这条“路”,所以不管她离开多少次,都能回来。19世纪的中国,教育的落后让人难以想象,如果不是一位又一位“支教老师”出现,我们又如何能发展到现如今这样的盛景!“有些人,不是因为希望得到什么而去坚持,而是因为爱,才不放弃。”电影结束,我的心中却不能平静,这句话一直索绕在我的心头。我打心底向每一位人民教师致敬!也希望我也能成为这样的老师,让孩子们拥有无论走到哪都能看到远方的眼界。
——20231711 胡璇凌
那位支老师在山里守一辈子,那个叫大山的孩子走出了大山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城里来的支教老师。她刚来时只有19岁,正值青春年少。但她毅然决定上山,来泥洋村支教,一待就是一辈子。大山是她的学生,一个淘气的小男孩。她刚来时,顽皮的男孩子们捉弄她,并赌她很快就待不下去了。可是她没有,她有深深的信念,要让他们懂道理,教他们知识,用教育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。最让我感动的是支月英老师对罗如意一家的帮助。罗如意考了全县第三名,但因为母亲生病,不得不放弃读书。后来她遇人不淑,生了两个孩子被迫出去打工。支老师把她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,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何其可贵。作为一名师范生,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?就是信念。就像支老师为山里的孩子而来,而我们,为所有的孩子而来。
——20231711 童莹莹
微信扫码
关注我们